自動化生產能成為解方嗎?

高度污染、剝削勞工的成衣產業如何革新──自動化生產能成為解方嗎?


當我們知道全世界市場對成衣產業的依賴與需求後,當然必須看向其中的「勞工」。


新聞來源:換日線CROSSING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4097



當我們講到「批量」生產,你想到的可能是無人廠房內機械手臂有規律地舞動著、此起彼落,同時卻又同步地完成範圍內指定任務;或是一條不停轉動的黑色運輸帶上,排列無數配件、被疊加組裝、包裝出貨的流水線一氣呵成。然而,目前在服裝成衣產業可還不是這個光景。

這一切要從全球服裝貿易開始說起:「成衣」顧名思義指的是「批量製作的衣服」,相反詞則為「訂作服」,或稱「高訂」。製作高級訂製服的勞工,需要一定程度的高等手工技巧,輔以專業知識,因此被歸類專業技術「技工」人員。一件手工婚紗、紅毯禮服、訂製西裝都造價不斐。因此本文筆者將著重於低成本的人力被機器人取代與被取代後「成衣」產業的可能發展。

近年全球成衣市場需求不減反增

為快時尚快時尚服務的量產成衣產業,也就正是因為技術含量過低,導致單件成本價所帶來的利潤只有零售價的 0.5%–5%。若以最大宗成衣資本主義國家的美國來說,在 2016 年便為全球成衣「進口」最多的國家,這就代表美國國內服裝產業,高度依賴海外供應鏈活動為本土的服裝產業提供實質商品。

根據 statista.com 的資料表示,近年世界服裝產業總產值約佔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中 1~2% ,每年平均達美金 1.5~3 兆(包括鞋、襪、帽子相關商品),提供全世界 6,000 多萬名不同階級的勞工不同性質的工作機會,且人數還在持續增加中;同時,平均下來每個勞工的生產額是約是每年美金 25,000 元。我們也可以看見,服裝業的利潤依舊,每年的市場需求也是只增不減。

成衣廠中的殘酷真相──血汗勞工、環境汙染

當我們知道全世界市場對成衣產業的依賴與需求後,當然必須看向其中的「勞工」。在所謂「服裝勞動人口結構」中,有 75% 是低薪的製衣業工人,尤其以東協成員國的年輕女性為大宗── 她們便將是首當其衝受到生產自動化影響的族群。

相較於鑽油、挖礦、建築工地等嚴苛的外在環境與高度不確定自然因素下,細察成衣工作內容,的確並不能被直接歸類具「高危險性質」的工作;然而,從近年頻傳的服裝工廠意外與無數紀錄片中,世人終於驚覺成衣的「世界工廠」竟然充斥危險因子──包括在危樓裡上班、不人道的高壓管理文化、職場性騷擾,超長工時、日薪不達美金 $1.5 元、製衣所生產的化學纖維廢料,或是污水排放等問題。製衣產業可說是由內至外剝削著所有世界上低薪製衣工人的基本生存資源。今年新冠肺炎來襲,也讓服裝產業的需求降低,更使得不少大公司宣布破產,只好以資金重組方式繼續營運,無疑衝擊開發中國家服裝製造業者與勞工。

成衣產業改以「機器人」運轉,可行嗎?

使用機器人的量產方式,的確將大幅縮減人工成本 、減少工人數量,且因為能一天 24 小時不停運轉,效能就提升,也隨時能調整品質。另外,也能規避不可控的外力原因好比政治因素,穩定海外貿易成本。即便機器人至今尚未無法「設計」衣服,不過目前也已經有許多商業機構,使用演算法估算熱銷款式、出貨頻率、流行趨勢,某部分來說已經以數字和大數據替代過去的「經驗法則」。

從筆者根據服裝業的歷史與自身在產業中工作的角度思考,舊時代製衣業的商業模式勢必衰落。1970 到 2010 年間可以說是此製造模式的輝煌時刻,然而世界供應鏈的分合高度不穩定,現有的時勢,像美國建起進口關稅高牆、進行經濟封鎖,少數高成本的合格商品即便勉強進來也無法在美國境內產生多少利潤,美國本土的服裝業只能限縮規模進行裁員。東協國家位於貧窮線下的 75% 成衣勞工早在疫情前水深火熱,如同機器般運轉工作,其產出廉價快時尚牴觸環保、造成浪費,二來他們的勞動並沒有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甚至提升社會地位,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看到這裡,讀者是否也在一樣思考這個問題:若真的到了由機器自動量產衣服的那天,製衣工人的生計與未來將何去何從?

全民基本收入可以成為成衣產業的解方?

UBI 源於 Universal Basic Income 也就是「全民基本收入」,又稱 「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許多讀者都應該對這個名詞不陌生,去(2019) 年 7月,民主黨總統參選人之一 、臺裔創業家楊安澤(Andrew Yang) 在推特上首先提出 UBI 的概念,該政策主張可以解放不少被剝削、被壓榨的勞工族群,尤其是單親女性。他的論述建立在一個長遠的願景上:由於政府提供成年公民基本支出一個月美金 1000 元,個人健康、家庭健康將會超過賺錢,成為人的生活首要重心,因此就能降低全民慢性病醫療開銷、降低整體債務,假以時日更有利於減低犯罪率。(在《換日線》繼續閱讀 UBI :「每人每月發 1,000 美元」──首位「競選美國總統」的台裔楊安澤;「許多工種未獲薪酬,基本收入捍衛人活著的尊嚴」──回顧 2016 瑞士公投,你支持推行「全民基本收入」嗎?

過去,我們直觀地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工人勢必被機器人取代、失去就業和所得,大量的人憂心謀得生計變成一道窄門;而 UBI 的概念在普遍百姓,尤其中產階級難以消化,似乎認為多餘、不公平、政治手段,甚至視為激進的左派策略。話雖如此,傳統製造業中尚依存仰賴便宜勞工,不只服裝生產,其實建築營造業技術也早已停滯在 1960–70 年代。邁入關卡難度最大的 2020 年,以傳產理念管理的服裝公司、品牌或是成衣廠在在面對「被維新」:「數字化」、「環保」、「勞動人權」等多個時代熱門關鍵字,結構的重組和經濟生態的呼聲已遍地響起。

那,難道服裝產業還要繼續使用便宜勞工製作成衣嗎?

UBI 加上自動化生產的雙贏策略

《經濟學人》曾經在 2019 年初撰文討論機器人能化解貿易戰供需以及薪資問題,閱讀後筆者在自認為折衷的解決方法,應該是將服裝生產機器自動化與 UBI 納入為同時轉型的方式,這將會是一個能發揮社會正義、商業與道德兼顧的雙贏策略。這個框架之下,兩個面向同步推進,進行產業資源的重新分配:

首先讓低薪勞工脫離貧困、脫離惡質環境,得到符合最基本生計的收入。再來,由機器全自動化生產成衣,一方面減少關稅的壓力也方便調整供給、出貨量與品質。接下來,維護產業能達到自我延續;而機器所生產的利潤按比例劃分出來,就可供給勞工 UBI 的資金來源。當談及服裝生產過程的問題,無論是過量、低品質、剝削勞工,這時候使用機器量化取代人工,筆者認為反而是十分有可行性並且緩解上述問題的惡化現象。

提出改變通常伴隨著長久的、令人不舒服的陣痛的過程,將服裝產業由傳統製造業轉型成現代製造業不是輕描淡寫的一舉,端看哪國政府或是區域性的組織有眼光、資源跟手腕踏出艱難的第一步,用科技穩住掌握世界成衣生產的命脈。縱然只是理論上成立的服裝業平衡生態,有與此概念產生共鳴的執政執行者與成功落實的機率不大,尚對未來抱以光明願景、說是烏托邦也不為過,持樂觀的態度期許服裝產業正視隱憂,便能面對現實、早日翻轉革新!



隨著時代的變遷,自動化已是未來的趨勢。本公司一直朝此方面努力精進,以達到客戶更快速、省時的要求





2020-10-26